来源:央广网
2023-03-04 10:56:46
央广网北京3月3日消息(记者蒋勇)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《环球新财讯》报道,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3日在国新办举行的“权威部门话开局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指出,央行精准有力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,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质效,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,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。
央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力支持了经济高质量发展,这些效果主要体现在“三稳一低”。“三稳”是指物价稳、金融业运行稳、人民币汇率稳;“一低”是指企业融资成本低。
稳健、正常的货币政策为物价稳定提供坚实基础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“三稳”的第一稳是物价稳。过去一年,物价稳来之不易。去年全球通货膨胀严重,是40多年以来最高,欧洲、美国,还有许多国家,都是8%、9%、10%这样的高通货膨胀。中国坚持实施稳健、正常的货币政策,为物价稳定提供了坚实基础。
易纲表示:“我们国家去年的消费物价指数(CPI)涨幅是2%,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通货膨胀水平。如果我们再把镜头拉得长一点,看过去十年,也就是2013年到2022年这十年,中国的通货膨胀指数平均也是2%。”
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数量下降一半 金融风险整体收敛
“三稳”的第二稳是金融稳。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稳健运行,维护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。过去几年,央行稳妥化解了重点机构的风险,包括果断接管包商银行,坚决打破了刚性兑付,平稳化解了恒丰银行、锦州银行、辽宁城商行等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,化解了“明天系”“安邦系”“华信系”、海航集团等高风险集团的风险。
易纲表示,我国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,整体上金融风险是收敛的,“高风险的中小金融机构数量从600多家降到了300多家,降了一半,不少省份目前已经没有高风险机构。全面实施资管新规,压缩‘类信贷’高风险影子银行规模大约30万亿元,推进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,近5000家P2P网贷机构全部停业。全国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都加入了存款保险,我们的存款保险能够为99%以上的存款人提供全额保障。”
易纲透露,金融稳定法已经通过了全国人大的第一次审议。央行将推动金融稳定法的出台,依法把各类金融活动全都纳入监管,保护最广大的老百姓、中小投资者、被保险人的利益。
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破“7”不是心理障碍
“三稳”的最后一个是人民币汇率稳。汇率稳关乎国家的综合国力和老百姓福祉。易纲表示,过去五年,汇率波动率大约是4%,与全球主要国家的汇率波动率差不多。总体看,人民币汇率还会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。
易纲说:“过去这几年,我们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三次破‘7’,但是很短的时间又回到了‘7’以下,所以大家也看到了,‘7’不是一个心理障碍,三次破‘7’,然后又回到‘7’以下,整个经济是稳定的,老百姓预期是稳定的,企业换汇,老百姓结汇购汇都是方便的。”
融资成本降低支持实体经济复苏和发展
“一低”指的是企业融资成本低。去年,全世界通货膨胀非常高,世界主要央行都大幅度加息。中国去年没有加息,反而还降低了两次利率,这就带动了企业融资成本的下降,有效支持了实体经济复苏和发展。
易纲说:“去年,我们新发放的企业贷款利率平均是4.17%,较2018年下降了1.28个百分点,我们的普惠小微贷款利率从2018年1月的6.3%下降到去年12月的4.9%,这都是历史比较低的水平。从融资成本上看,支持了小微企业。”
房地产市场交易活跃性有所上升 优质房企融资环境明显改善
当前,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备受瞩目。央行副行长、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表示,随着疫情形势的好转和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,以及前期出台的政策发挥效果,近期房地产市场信心加快恢复,交易的活跃性有所上升,房地产行业尤其是优质房企的融资环境明显改善。
潘功胜说:“去年9-12月份,房地产开发贷款新增2300亿元,同比多增4200亿元。四季度,房地产企业境内发债1200亿元,同比增长22%。今年1月,房地产开发贷款新增超过3700亿元,同比多增2200亿元;境内房地产债券发行400亿元,同比增长了23%。”
预防性储蓄有望在宏观经济好转后逐步回归常态
针对居民储蓄热情高涨,居民储蓄规模大增的情况,央行副行长刘国强回应说,疫情对居民消费有一定的影响,居民风险偏好降低,投资增长放缓,推动了存款增加。
刘国强说:“2022年,住户存款新增17.84万亿元,比上一年多增了7.94万亿元,今年以来,住户存款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惯性。1月份,住户存款增加6.2万亿元,同比多增了7900亿元。随着宏观经济好转,居民的消费和投资信心都将增强,居民储蓄也将逐步回归常态。前期积累的预防性储蓄有望逐步释放为实际的消费需求。经济好转以后有利于增强居民的投资信心,居民投资也将逐步回到正常水平。”
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“央广网”客户端。欢迎提供新闻线索,24小时报料热线400-800-0088;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“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”线上投诉。版权声明: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。转载请联系:cnrbanquan@cnr.cn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。